见“郑”十年|今天跟着河南日报,一起读读郑州这十年的故事-ob体育平台

见“郑”十年|今天跟着河南日报,一起读读郑州这十年的故事

2022-08-09 10:01:0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字号  

2022年8月9日《河南日报》01版


2022年8月9日《河南日报》09版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建勋 王延辉

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郑州发生了什么?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最有“直观感受”——

地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立交桥、高架桥纵横交错,“大四环”来了,“米”字形高铁网“成”了,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商圈更迭、消费升级,家门口“买卖全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黄河岸边增绿添彩,“绿城”更绿更美;城市更新,地标“上新”,打卡“网红”,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擦亮城市文化ip,身边多了不少“小确幸”。

创业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是“有目共睹”——

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落地”、赋能城市,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机遇。

从一纸规划、一张蓝图、一片工地到风景如画、宜居宜业科创之城,郑东新区北龙湖金融岛、龙子湖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等像施了“魔法”一般拔地而起,为更多创新创造打开“筑梦空间”。


历经不凡、更显非凡。

放在时间的轴线里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牢记嘱托,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奋勇争先,向世人讲述中原出彩新故事。

这十年,郑州在不断“长大”:从2012年到2021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从5547亿元增长到12691亿元,常住人口增至1274.2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大了一倍多,达到744.15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至1342.11平方公里。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郑州经济“体格”在强健、“韧性”在增强。十年间,郑州实现了“经济总量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gdp破十万”的三大跨越。今年上半年,郑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40亿元,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加速修复、企稳向好”态势。

这十年,郑州在不断“超越”:由省会城市跃升至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跻身全球二线大城市、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成了这座城市新代名词。

新的战略定位,新的使命担当。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加持,郑州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任。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郑州市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更好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

中原要出彩,郑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郑州必须成高峰。全面对标、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郑州打造的“四个高地”,创新高地是引领,先进制造业高地是基石,开放高地是条件,人才高地是支撑。

——向创新要未来,创新高地起高峰。

炎炎夏日,郑州北龙湖畔,一处占地50多亩的楼群在加紧施工,我省首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的主体办公、研发场所建设正酣。去年以来,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一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相继挂牌运营,搭建起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郑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抢抓省委推进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机遇,高起点规划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大院明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创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截至目前,中原科技城累计招引科创项目234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100余名,已经形成企业、人才、项目竞相入驻的蓬勃发展态势。

——坚持项目为王,先进制造筑基石。

“硬岩打井不下井、智能掘进”“煤矿开采无人值守、智能采煤”“5g智能巴士无人驾驶、智慧出行”……中铁装备、郑煤机、宇通客车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不断创新,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郑煤机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60%以上……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郑州培育壮大,一串串新的“产业印记”镌刻进城市发展史。

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筋骨。郑州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为抓手,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让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处在关键环、成为压舱石。

——融入“双循环”,开放高地立潮头。

“有幸在职业生涯中完成三次‘首发’重任,让我见证了开放河南的快速发展。”从2013年担任郑州首班中欧班列牵引司机,到2017年担当郑太高铁开通运营的“首发”司机,再到2022年作为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运营的“首发”司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机务段火车司机安春磊无比自豪。

2022年6月20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郑州航空港站开通,标志着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一个用铁轨绘就的“米”字,从“纸上蓝图”变成“脚下通途”,由河南延伸全国,串起一个又一个经济圈。

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的鲜明标识。进入新时代,郑州拨快了融入世界的时针,抢抓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搭建起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进出口总量连年稳居中部城市第一,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全面巩固提升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节点地位,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广聚天下英才,人才高地正崛起。

“梧桐树下,凤凰归来。”国内外名校博士不约而同参加省科学院线上面试,不少外出求学的豫籍人才喜奏“凤还巢”;众多国内头部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纷纷落户郑州。近五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前五。

郑州在校大学生数量127万多人,在全国排第二位,每年有30万大学生毕业,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郑州市设立100亿元的青年创新基金,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园、青年人才驿站,配建30万套人才公寓,全面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每年引进大中专学生和各类高级人才20万人、5年达100万人,让郑州成为青年人和各类优秀人才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城市。从今年4月份人才新政发布以来,郑州已吸引5.57万名优秀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郑州把打造人才高地作为“一把手”工程、第一任务、第一要求,连续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坚持以引平台、引机构、引项目聚人才,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持续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服务,营造宜居宜业的“小气候”,涵养吸引留住人才的“大生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郑州之变,写在奋进的时光里,印在人们的笑脸上。

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的和弦。赓续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奋斗,郑州正在谱写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相关搜索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