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廊交织 城景相辉映
荥阳自秦朝置县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被称为“东都襟带,三秦咽喉”。黄河与淮河在这里交汇,历史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嫘祖文化、诗歌文化、象棋文化在这里交响。目前,荥阳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荥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落实到行动上,科学编制《荥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构建出“两脉环一心、五区齐协同、蓝绿廊交织、城景相辉映”的城市生态格局。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逐年增加,坚持依法治绿,依规建绿,强化绿化管理,划定城市绿线并公布于众。保护城市绿化资源,市树法桐、市花月季广泛应用。建立园林绿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如今建成区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21.08万人,绿化覆盖率36.07%,绿地率32.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1.85%,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96%。
挖掘历史资源 园林文化异彩
荥阳人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继承古典造园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让园林文化流光。
唐代诗人李商隐长眠于此,其诗魂引入园林神韵。咏颂着多情的景色,踏入李商隐公园,诗人的灵性将自然的造园法则酿成文化。引用李商隐的诗打造的小品配上背景高大的乔木,予诗于景,营造出现代人与诗人对话的空间。公园里亭、廊、墙、景石、雕塑,每一景致都流淌着诗意。
刘禹锡公园里十步一景,景中含诗,十二牌坊记录了刘禹锡清正廉洁的一生。园中湖水与溪流贯通,鸳鸯戏河韵是修复废弃的窑坑成景的佳作。
京襄城遗址公园一段残城墙包含了太多的历史信息,公园里蝴蝶陪花醉,草木传绿意,植物枝棵交错,映衬着古老文化的风韵。
人民公园源自人民公园人民建,由荥阳各界捐资参建,十几年间多次提升为如今四个专类园,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觅得一处回归自然的去处。
荥阳人崇尚自然,视植物的自然生长为文化,建设了植物科普馆,一个个被定格的标本讲述着植物生命的神奇。
城市园林绿化活动的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荥阳每年举办以园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展。
享受园林之美 感受人性化关怀
市民既是园林成果的参与者,也是享受者。园林建设尽显荥阳人的生活品质,居家附近有公园,房前屋后建绿地,开放式的单位绿化使办公区域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一条条纵横交错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遍布全城,道路两侧各50米宽的绿色廊道呈现了林荫道路的复合功能,引导市民绿色出行。荥阳沿环城路、快速路、高铁两侧建设的生态防护林网将城市深情拥抱,绿道张开辽阔的拥抱,让山、水、林、田、湖同在一个臂弯里。沿绿道而行,多样化景观与公交、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衔接串联城乡绿色资源,使城市景观体系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
春天红花点缀树冠,夏天成皋路的法桐浓荫覆盖,秋天索河路的银杏让满城尽带黄金甲,科学大道更是四季皆绿,绿随车行。
荥阳创建园家园林城市顺民意而行,建设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市政府拆迁闲置厂区修复城市废弃地,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打造滨河公园,完善的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多功能健康活动空间。
因地制宜节约建园,体现了荥阳人的巧思。檀岭公园以自然地势建设下沉式绿地;广武路带状公园利用其狭长地段及高压走廊纵贯的特殊性,合理组织划分空间,服务了密集的居住区。
城市的每处园林景观都实现乡土植物、花卉的良好应用,各种攀援植物成了城市一道道立体风景,多个林下空间让人们从早到晚享用其中。
公园全部免费开放,丰富的健身器材、舒适的休闲座椅、完善的防灾避险设施让市民处处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开展生态修复 共享发展成果
荥阳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自然本底,编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实施南部矿区环境提升治理工程,让矿山复绿。
修复索河水体,打造滨水景观,普惠两岸百姓。以母亲河索河打造了千亩湿地形成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改善了气候土壤,涵养了水源,还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环境。
荥阳创园始终倡导低碳节能的理念,资源循环利用。城市供水水质达标,污水处理率96.51%;污泥实现制肥,污泥达标处置率100%。
园林绿化废弃物变废为宝,枯枝败叶制肥再利用,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完善的城市设施基础建设,体现了城市决策者让每一位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建筑拔地而起,近2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43.3%,节能建筑比例64.6%,住宅供热实行计量收费,城市照明系统节约。
在完成住房保障的同时对城中村棚户区进行片区综合改造,社区内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完善让家园和谐、宜居。